刚才翻看一本『两周考古』的书,里面大量提到某个墓多少殉葬者,年龄、性别之类的信息。突然想起以前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来。那时候读到孔子的话,“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”心里就觉得很奇怪,用俑代替活人,岂不是很人道的做法?难道非要用活人陪葬,老夫子才认为合适吗?
今天突然想明白了:一定是上古的时候,最初并没有陪葬的概念;后来某个人发明了用俑陪葬;再后来,贵族们觉得假俑不过瘾,就开始拿活人殉葬了。这么一步步发展下来,殉葬罪恶的起源,就是创造出“俑”概念的那个人。
如果不是这样的发展过程,孔子的话就解释不通了。
Anonymous said:
我还是倾向于相信先有人祭人殉,而后废人殉出现俑殉,而后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者又回复人殉恶习,人殉制度在禁后又重开,开后又禁这么反复
孔夫子的话可以另有一个解释,就是连俑葬都是罪该无后的,何况用人殉者
另外,可能老夫子说这话的时候也是随机性的,未必一定有严密考证之后
Sean said:
我觉得周而复始的可能性不大。偶尔反复一下,像明初、清初那样,那是扰动,不是循环。
先有“俑”也是可能的。比如像古埃及,法老的陪葬中,就没有活人,但是有许多木俑。他们就是从“俑”开始的。至于后来是否也开始用活人陪葬,我就不知道了。对埃及历史,生疏得很。
可惜我们中国连商墓都很少挖到了,更不用说夏或者更早。因此孰是孰非也无从验证起。
Anonymous said:
从介绍看,殷墟里好像人、牲殉葬多,
俑葬似乎没怎么提到,当然可能是作者忽视了。毕竟不是我们目见,只能根据人家提供的只言片语
哦,我的表达可能有点问题,不是说循环,也是你说的扰动之意,这点我同意你的说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