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南北朝到唐代为止,长长的一段历史,看过去的时候,我常常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怪异感觉,却想不明白,到底是哪里不对劲。后来有一天,忽然反应过来,感觉反常之处,是当时的好些个皇帝,其早期和后期的行为,非常的不一致:早期颇为英明,至少也是中上水准,后期却成了异常昏聩的昏君(唐明皇这样到老偷懒的不算)。差异之大,超出了常理范围。
比如,北齐显祖高洋,早年其兄高澄掌权的时候,为了避免高澄相忌,高洋常常整日的不说话装傻。后来高澄死了,高洋掌握了大权,其初期,【通鉴§卷166】记载说:
(高洋)留心政术,务存简靖,坦于任使,人得尽力。又能以法驭下,或有违犯,不容勋戚,内外莫不肃然。至于军国机策,独决怀抱;每临行阵,亲当矢石,所向有功。
好一个明君形象。然而突然的,他就成了酒鬼,暴虐不堪;甚至有一次,他的亲娘娄太后劝了几句,他差点将其送给蛮族做泄欲工具。正史的解释,是自满造成了改变;后来则是酒精中毒,想戒也戒不掉了。
又比如,隋炀帝杨广,虽然人品不怎么样,然而聪明能干,却是无可否认的。灭南朝陈的时候,杨广作为统帅,表现很是出色。他当上皇帝,开始只不过有些小胡闹;然而到了后来,却简直是毫无理性的自暴自弃。其实他远没有到需要自暴自弃的地步。
又比如唐中宗,武则天的三儿子。当了皇帝又被武则天废掉。后来大臣们发动兵变,把武则天赶下台,中宗又做了皇帝,然而却成了窝囊废。张柬之失望之余,愤愤说,“主上昔为英王,时称勇烈”。以中宗早年的出色,来批评他如今的昏聩。中宗末年由着老婆、女儿和亲贵们胡闹,最后被老婆毒死。很多人以为他的转变,是武则天虐待造成的。
又比如唐明皇的儿子肃宗,安史之乱爆发,明皇逃窜到四川,肃宗为挽回大局,北行至灵武即位,在奇人李泌的辅佐下,收复长安,也算是尚有作为。然而长安一收复,李泌急着隐退,从此肃宗就落在了他的张皇后和太监李辅国的掌握中,再也没有声音。
再有,肃宗的儿子代宗,安史之乱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。收复长安是在回鹘人的帮助下实现的。肃宗事先保证说,要是打下长安,回鹘人可以把全城的财宝和百姓都掠走。长安收复以后,回鹘人准备开始兑现诺言,代宗却以大唐太子之尊,不惜向回鹘首领当众下跪,求其放过长安百姓,因此挽救了满城百姓坠入灾难深渊。然而他当上皇帝,却也成为几个权臣手里的木偶,操纵来操纵去。代宗派太监出去办事,别人给太监的贿赂不足,代宗居然还要发脾气,认为是不尊重自己。前后如此,实在令人讶异。
也许可以说,是权力使人腐化变质。然而总觉得不至于如此。还是哪里不对劲。
前日翻到【通鉴§卷178】,隋文帝时候的猫鬼案,忽然起了一种想法:这些皇帝,会不会都是被人算计、中了邪?要是谁有这种能力的话,动机则是显而易见的。这情形,好像『The Lord of the Rings』里,Rohan的国王被邪恶巫师Saruman用法术控制一样,儿子被杀,国家面临灭亡,也无知无觉。
隋文帝时期,有人能够驱使一种猫鬼去偷窃、使人致病、甚至杀人。开始某百姓报案,说他老娘被猫鬼杀了。文帝不理,认为是荒诞不堪。后来又有猫鬼案发,居然是谋害皇后,证据都找了出来,这才信了。一个案子牵连了许多人送命。
早一些,【通鉴§卷171】记载,北齐后主的胡皇后,得罪宫里的权贵陆令萱,陆令萱就找人行蛊,很快,就把胡皇后整得疯疯癫癫、言笑无常,于是被废去皇后之位。
晚一些,到了唐代,还专门颁布法律禁止巫蛊:
- 造畜蛊毒(谓造合成蛊,堪以害人者)及教令者,绞。
- 造蛊者虽会赦,并同居家口,及教令人亦流三千里。即以蛊毒同居者,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孙,不知造蛊情者,不坐。
可见这些邪术在当时的泛滥。
因此我就想,尽管正史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解释,会不会存在一种可能:这些表现大退步的皇帝,其实是被人下了蛊、中了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