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皇帝,死了会有个谥号,一个字评定一生;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有庙号。比较有作为的皇帝,死后子孙才会独立起一个庙来祭祀,然后得一个庙号。比如西汉,刘邦是高祖,儿子惠帝就没有庙号;再下来的汉文帝得了太宗的庙号,汉景帝又是没有庙号。
再后来就没有那么严格了,几乎是每个皇帝死了都起庙,都有一个庙号。大约不是祖就是宗,前面再冠个好听点的字就是了。不过有时候庙号里也有些微妙的信息。
比如明代的时候,永乐皇帝本来的庙号是太宗的。后来的嘉靖皇帝即位,就把永乐的庙号改成了成祖。这里面居然还涉及了一场政治斗争。
原来永乐并不是朱元璋的嫡子。朱元璋的嫡子是朱标,当了许多年的太子,没等到即位就病死了,于是朱元璋又立朱标的嫡子朱允文为皇太孙;朱元璋死后由孙子直接即位,是为建文皇帝。建文做了四年皇帝,被叔叔朱棣夺了位,朱棣就是永乐皇帝。所以朱棣并不是朱元璋的嫡系继承人。但他夺了位之后,极力要宣扬自己的正统性,因此就有许多小动作。比如他夺位的那年,是建文四年。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,到三十一年为止;但永乐就把建文一到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到三十五年,让死去的朱元璋再做四年皇帝,然后就直接过度到永乐元年,企图彻底抹去建文皇帝的痕迹。永乐死后,大约继承者还是心虚得位不正,所以给永乐起庙号为“太宗”,意思就是直接继承了朱元璋这个“太祖”。
嘉靖的处境则是另一回事情。嘉靖本来身为旁系,也没有即位机会的;正好碰到他的堂兄明武宗(正德皇帝)年轻驾崩,没有儿子,也没有亲兄弟,就只好由他这个身为藩王的堂弟入即大统了。嘉靖即位时的名义,算是过继给他堂叔弘治皇帝(武宗之父)的,因此嘉靖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反而要称叔叔。
但这是当权的大臣强加给嘉靖的条件,嘉靖并不买帐。皇帝的位置一坐稳,就要改过局面来,第一步,就是要把自己过世的亲身父亲由藩王尊为皇帝。大臣们坚决不同意,认为这违背了明代的皇统。于是皇帝和大臣就开始斗法。
为了表明自己由旁支即位的合法性,嘉靖就把永乐皇帝的庙号从“太宗”改为了“成祖”(大约这时再也没人在乎建文的老帐了),就是告诉群臣,由旁支即位的,在大明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。永乐由旁支即位,皇统就算另起了一支;永乐是这一支的头一个,所以就称为“祖”。
嘉靖和臣子的这场冲突,就是明史上有名的“大礼仪”;后来自然是皇帝得胜了,为此许多人丢官,许多人丧命。在后世的人看来,这自然是有些不值得。不过皇位的继承权不明确,很容易引起夺位的纷争,祸起萧墙,举国受难都是可能的,所以也不能说当时的大臣们迂腐。
后来嘉靖死了,得了“世宗”的庙号。这个“世”字也是很微妙的。“世宗”往往就是旁支继承的意思。五代时的后周太祖郭威死了,没有儿子,即位者是他老婆的外甥柴荣,柴荣的庙号是世宗。又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,庙号也是世宗,因为他并不是康熙的嫡子;康熙的嫡子胤[示乃]因为失德,被废了太子,由雍正即位,所以也算是偏支。
雍正的继承者是乾隆。乾隆在文字上十分留意,因此世宗的庙号断然不会是随意起的。这相当于是一种宣告:皇统已经到我这一支了。能够这样做,说明乾隆即位时大权在握,局势人心稳定,算是对自己十分的有信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