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目录
    • 2012
    • 2011
    • 2010
    • 2009
    • 2008
    • 2007
    • 2006
    • 2005
  • 网海一瓢
  • 人生小事
  • 游山玩水
  • 如是我闻
  • 史话短说
  • 时事纵横
  • 臧否人物
  • 开卷有益
  • 色声影音
  • 六合之外
  • 梦里乾坤
  • 禅心不断

熊的传人 山海杂记

熊的传人 山海杂记

Category Archives: 史话短说

假如世界末日来临了

15 星期六 5月 2010

Posted by Sean in 史话短说

≈ 6条评论

假如世界末日来临了,而我又非常不幸的成为了少数幸存者之一,惭愧的发现,人类几千年的文明,大概就灭绝在我手里了。想了想,化学公式全忘记了,物理公式全忘记了,三角函数全忘记了……

要是自己成为了记载人类文明的唯一希望,我悲哀的想到,大约我也只能画个八卦,向后世表明,人类高科技运算的根基在于二进制。哦,也许还可以画一个飞机模型,轮船模型,但水准和玛雅人的壁画大约也差不了多少。

所以我坚决相信有史前文明的存在。史前文明灭亡的时候,幸存下来的一定是我这样的一个博士,然后留给后人的就是河书洛图,和墙壁上的一些高屋建瓴的壁画。

罗马:国家公敌

06 星期二 2月 2007

Posted by Sean in 史话短说

≈ 留下评论

恺撒被刺身亡后,罗马出现权力真空。当时的几支主要势力包括:恺撒的副手Antony,恺撒麾下的另一位军权在握的将领Lepidus,恺撒遗嘱指定的继承者Octavian(屋大维),刺杀恺撒的Brutus和Cassius,以及凭海军之强占据西西里岛的庞培之子。

Antony试图通过控制罗马的元老院从而全盘继承恺撒的政治遗产。但当时在元老院有着巨大影响的Cicero却选择了和屋大维同盟。Cicero不仅公开发表侮辱Antony的宣言,甚至操纵元老院,将Antony定为叛徒,从而在政治上对Antony形成致命打击。

经过数次争战,在确信自己目前的实力不足以消灭对方后,Antony、屋大维、Lepidus决定暂时形成同盟,瓜分罗马。这就是罗马史上的“后三头”(前三头是恺撒、庞培、克拉苏)。

此时他们面临的最迫切问题,是财政上的困境和政治上的混乱。经过商议,他们决定开列一份名单,把上千的贵族列为国家公敌而处决,从而可以达到消灭政敌、没收财产之双重目的。罗马的政治和婚姻关系千丝万缕,三人都想在这份名单中列入自己的敌人、避免自己的亲友。因为彼此的利益有别,一场持久的谈判就开始了。

对于Antony来说,他最痛恨之人就是元老院的Cicero,必欲杀之而后快;但Cicero却是屋大维的盟友,所以一方坚持要杀,一方坚持不同意,相持不下。数日之后,后三头终于达成妥协:屋大维牺牲Cicero,而Antony和Lepidus也必须各自牺牲一位他们的至亲。Antony牺牲了他的舅舅Lucius Caesar,Lepidus则牺牲了他的亲兄弟Paullus。

这一份国家公敌的名单,每次读过这段历史,总是禁不住不寒而栗。人性啊,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。

『罗马』人物

01 星期四 2月 2007

Posted by Sean in 色声影音, 史话短说

≈ 8条评论

rome

HBO大作『Rome』的第二季终于开播了。两集看下来,拍案叫绝。第二季是从恺撒死后开始,应该是关于开创屋大维时代的故事了。

关于这部剧,最让人惊叹的,是它的选角。像恺撒、庞培、屋大维、Mark Antony、Cicero这些人物,不仅气质上神似,拿他们的外形和流传下来的石膏头像比一比,居然也是像得很,这就很不容易了。

上周日,Agrippa终于出场了。Agrippa是屋大维少年时的挚友,其一生为屋大维东征西讨,立下汗马功劳;而在罗马种种龌龊的政治交易、争权夺利中,他则是洁身自好、绝不牵涉入。Agrippa尽管有出色的军事才能,但他真正的爱好则是建筑、地理。在屋大维的支持下,Agrippa对罗马的供水、排水系统进行了大改造,并兴建了大量屋舍、庙宇。屋大维曾不无自豪的说,“我来时罗马是砖瓦,去时罗马是大理石。”但这其实是Agrippa的手笔。即使今日游览罗马城,还可以看到Agrippa留下的痕迹。同样在Agrippa的主持下,罗马帝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土地丈量,为公平赋税和屋大维时代的稳定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在古罗马历史中,Agrippa是我最欣赏的人物。忠诚、英勇、睿智、恬淡,中外几千年的历史,留下的完美人物并不算多,而Agrippa算是其中之一。

当『Rome』中Agrippa一出场,几句话几个神态,不由得惊叹,完全是读史时想像的Agrippa。导演、制片真了不起。相比之下,『Alexander the Great』、『Troy』这些大投资的电影,选角时一味注重明星效应,结果却是非常的令人失望。

年号里的微妙

05 星期五 1月 2007

Posted by Sean in 史话短说

≈ 留下评论

这是我很久以前看到的一种说法。粗粗看来,似乎非常的荒谬;但仔细查证和推敲一下,又觉得蛛丝马迹很多,未必就是天方夜潭了。

事情也是发生在明朝。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,由太孙朱允文(建文)即位。但朱允文生性柔弱,又重用几个迂腐的书生,皇位就被叔叔朱棣(永乐)夺去了。南京陷落前,皇宫大火,建文就此下落不明。

永乐的太子是生性仁厚的朱高炽。永乐自己好武,就偏向于另一个儿子,在夺位战争中立了大功的英武的朱高煦。他一度打算废高炽而立高煦,当时的才子解缙说了一句话:“好圣孙!”原来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很得永乐的欣赏。看在孙子的份上,永乐就没有动儿子的太子位置。

故事就是关于这个朱瞻基的生世。有传说,仁慈的高炽并不赞成父亲起兵夺位,他跟堂兄建文的感情颇好。所以在建文的危急关头,就悄悄收留了建文的一个儿子,这个儿子就是朱瞻基。

后来朱瞻基知道了自己的生世,对永乐和朱高煦父子恨之入骨;他随永乐出征蒙古的归途中,就趁机暗杀了永乐(这在朝鲜皇帝的实录中有记载,因为当时永乐的随侍中有朝鲜人,她们回国后就把真相讲了出来)。永乐死后,朱高炽即位,是为洪熙皇帝;洪熙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(不知道是不是朱瞻基下的手)。然后朱瞻基即位,是为宣德皇帝。他立刻就逼反了叔叔朱高煦,然后发兵扑灭,将朱高煦酷刑处死,算是为真正的父亲建文报了大仇。

但是朱瞻基自己居然生不出儿子。他的两个儿子(明英宗和明代宗)是孙皇后从宫女那里抱养的,传说是朱瞻基向兄弟借的龙种。朱瞻基死后,年幼的明英宗即位,皇统转来转去,还是归到了永乐皇帝的一支。掌权的大臣知道真相,就取年号为“正统”。

仔细想一想,“正统”这个年号真是怪怪的,有种作贼心虚的感觉。故事就由此而来,信不信则由你。

庙号里的微妙

04 星期四 1月 2007

Posted by Sean in 史话短说

≈ 一条评论

古代的皇帝,死了会有个谥号,一个字评定一生;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有庙号。比较有作为的皇帝,死后子孙才会独立起一个庙来祭祀,然后得一个庙号。比如西汉,刘邦是高祖,儿子惠帝就没有庙号;再下来的汉文帝得了太宗的庙号,汉景帝又是没有庙号。

再后来就没有那么严格了,几乎是每个皇帝死了都起庙,都有一个庙号。大约不是祖就是宗,前面再冠个好听点的字就是了。不过有时候庙号里也有些微妙的信息。

比如明代的时候,永乐皇帝本来的庙号是太宗的。后来的嘉靖皇帝即位,就把永乐的庙号改成了成祖。这里面居然还涉及了一场政治斗争。

原来永乐并不是朱元璋的嫡子。朱元璋的嫡子是朱标,当了许多年的太子,没等到即位就病死了,于是朱元璋又立朱标的嫡子朱允文为皇太孙;朱元璋死后由孙子直接即位,是为建文皇帝。建文做了四年皇帝,被叔叔朱棣夺了位,朱棣就是永乐皇帝。所以朱棣并不是朱元璋的嫡系继承人。但他夺了位之后,极力要宣扬自己的正统性,因此就有许多小动作。比如他夺位的那年,是建文四年。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,到三十一年为止;但永乐就把建文一到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到三十五年,让死去的朱元璋再做四年皇帝,然后就直接过度到永乐元年,企图彻底抹去建文皇帝的痕迹。永乐死后,大约继承者还是心虚得位不正,所以给永乐起庙号为“太宗”,意思就是直接继承了朱元璋这个“太祖”。

嘉靖的处境则是另一回事情。嘉靖本来身为旁系,也没有即位机会的;正好碰到他的堂兄明武宗(正德皇帝)年轻驾崩,没有儿子,也没有亲兄弟,就只好由他这个身为藩王的堂弟入即大统了。嘉靖即位时的名义,算是过继给他堂叔弘治皇帝(武宗之父)的,因此嘉靖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反而要称叔叔。

但这是当权的大臣强加给嘉靖的条件,嘉靖并不买帐。皇帝的位置一坐稳,就要改过局面来,第一步,就是要把自己过世的亲身父亲由藩王尊为皇帝。大臣们坚决不同意,认为这违背了明代的皇统。于是皇帝和大臣就开始斗法。

为了表明自己由旁支即位的合法性,嘉靖就把永乐皇帝的庙号从“太宗”改为了“成祖”(大约这时再也没人在乎建文的老帐了),就是告诉群臣,由旁支即位的,在大明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。永乐由旁支即位,皇统就算另起了一支;永乐是这一支的头一个,所以就称为“祖”。

嘉靖和臣子的这场冲突,就是明史上有名的“大礼仪”;后来自然是皇帝得胜了,为此许多人丢官,许多人丧命。在后世的人看来,这自然是有些不值得。不过皇位的继承权不明确,很容易引起夺位的纷争,祸起萧墙,举国受难都是可能的,所以也不能说当时的大臣们迂腐。

后来嘉靖死了,得了“世宗”的庙号。这个“世”字也是很微妙的。“世宗”往往就是旁支继承的意思。五代时的后周太祖郭威死了,没有儿子,即位者是他老婆的外甥柴荣,柴荣的庙号是世宗。又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,庙号也是世宗,因为他并不是康熙的嫡子;康熙的嫡子胤[示乃]因为失德,被废了太子,由雍正即位,所以也算是偏支。

雍正的继承者是乾隆。乾隆在文字上十分留意,因此世宗的庙号断然不会是随意起的。这相当于是一种宣告:皇统已经到我这一支了。能够这样做,说明乾隆即位时大权在握,局势人心稳定,算是对自己十分的有信心了。

朱元璋的善面

07 星期四 12月 2006

Posted by Sean in 臧否人物, 史话短说

≈ 3条评论

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请人给自己画像的时候,无论画得怎么逼真,老皇帝总是不满意,直到有个聪明的家伙,把他画得慈眉善目的,太祖才微笑点头。由此可以推测,老朱的真面目一定是很凶恶的。

若是看了吴晗的『朱元璋传』,一定也会留下“朱元璋凶恶”的印象:满篇都是他酷刑诛杀犯罪官吏、大肆屠灭开国功臣的描述。但吴晗忽略的是时代的大背景。

许多人的印象里,元末天下大乱的原因,乃是民族矛盾。但实际上,民族矛盾是起义军的宣传口号,并不是元朝倾覆的主要原因;真正的原因,乃是元末吏治的极度败坏。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以后,自己写文章,里面不得不承认说,自己的祖先其实也享受了蒙古人统治下的太平岁月;可见吏治若清明,民族矛盾并不激化。

朱元璋面临的是一个腐败的局面,新王朝的基业奠定,在于他能否扭转这个局面,这是一。第二,他于农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会,反过来,对于贪官污吏则有深切的痛恨;这是感情上的因素。因此他对于吏治痛加整顿、大肆诛杀。在那个民和官吏利益对立的年代,对官吏严,就是对百姓善,对官吏仁慈,则百姓必受其害。吴晗对于此视而不见,把朱元璋描述成一个心理变态的残暴者,是欠公允的。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讲,吴晗所持的乃是统治阶级的立场。

我对于朱元璋,倒是很有一种亲切感。有两件小事,很能体现他亲切的一面。一是他问孙子(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),“尧、汤时水旱,百姓奚恃?”仁宗回答说,“恃圣人有恤民之政。”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,夸奖说,“孙有君人之识矣。”这是祖父对子孙的教育,也是他自己的施政纲领。他是农民出身,经历过天灾人祸、家破人亡,所以现在成了天下的统治者,他要成为百姓的依靠。

另一件,是当时的神童解缙,少年成名得志,二十出头已经是朱元璋身边的近臣了,深得老皇帝的欣赏和信任。不过年轻气盛,难免傲慢和得罪人。所以朱元璋让解缙的父亲把他领回家去,说,“大器晚成”,让他好好读书,十年后再来。这是长者对年轻人才的保护和培养。十几年后解缙能够称为明成祖一朝的重要大臣,实在应该归功于朱元璋。

廷巴克图的古代书卷

16 星期四 11月 2006

Posted by Sean in 史话短说

≈ 留下评论

西方学者始终认为,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,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。最近的事实证明,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。马里共和国(Mali)的廷巴克图(Timbuktu),发现了大量古代的书卷,其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。

mali

这些书卷是由当地的家族世代守护。因为担心被摩洛哥入侵者、西方探险家、法国殖民者所劫掠,这些书卷有的埋在家中泥地里,有的藏在沙漠中的岩洞中;在高温、尘土、虫蚁的侵蚀下,许多已经岌岌可危。目前收集了大约有150,000页,但据估计,尚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。当局正在劝说居民们交出私藏的书卷。

书卷是用华美的阿拉伯文字精心书写;其内容包括天文、数学、律法、医药……以及当时的社会、经济生活。虽然今日的廷巴图克已经成了遥不可及之地的代名词,但在16世纪,它曾是重要的商业、文化中心,以培训大量学者而出名。

美国的国会图书馆网站上展出了一部分的书卷:Ancient Manuscripts from the Desert Libraries of Timbuktu。

宋人的八卦

16 星期一 10月 2006

Posted by Sean in 史话短说

≈ 一条评论

『邵氏闻见录』和『邵氏闻见后录』,按照现代的标准来看,大致可以归为八卦博客一类。其中记载的,多是唐宋年间的宫廷秘闻。看着消遣很有意思,不过既然是八卦,可信度就很低。两则关于王安石的记录,大致可见一斑。

『卷五』中记载:

女真怒,再起兵破京师,劫迁二帝,虏宗族大臣,取重器图书以去。上即位于宋,迁淮扬,虏逼,上渡江甚危,兵民溺水死驱执者不可胜数。今乘舆播越,中原之地尽失,天下之人死于兵者十之八九,悲夫!一王安石劝人主用兵,章惇、蔡京、王黼祖其说,祸至于此。因具载之,以为世戒。

居然能把金灭北宋归罪到王安石主张富国强兵,邵某实在是够能胡搅蛮缠的。

又,『卷二』中一则:

仁宗朝,王安石为知制诰。一日,赏花钓鱼宴,内侍各以金揲盛钓饵药置几上,安石食之尽。明日,帝谓宰辅曰:“王安石诈人也。使误食钓饵,一粒则止矣;食之尽,不情也。”

说王安石陪皇帝吃饭,皇帝故意拿了一盘子鱼饵给他,王安石居然不动声色的吃完了。于是皇帝说,“鱼饵误食一粒就该发觉。王安石为了讨好我,居然全吃完。他是个小人。”用这种无从证实起的八卦,一耙子把王安石的人品钉死。实际上以宋仁宗的厚道,这不像他的行事、口吻。

邵某对王安石的攻击,可算是用心良苦,够阴狠。

肯特州立惨案

07 星期三 6月 2006

Posted by Sean in 史话短说

≈ 3条评论

KSU

上面这张照片,是普利策1971年的热点新闻摄影奖得主。作者John Paul Filo,当时还是肯特州立大学(Kent State)新闻系的大四学生。照片的背景为1970年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的校园血案。

事情的起因是尼克松竞选总统时许诺结束越战,当选后却违背诺言,变本加厉进军柬埔寨。被欺骗的选民愤怒而起游行,在肯大示威的学生和赶来的军警发生冲突,混乱中警察开枪射击,打死学生三人,受伤九人。照片中为惨案现场哭泣呼救的女生Marry Veccho。

事后『Time』杂志发表文章说,“射向肯特大学学生的那些子弹打伤了这个国家。”

美国史上的煽动罪

30 星期二 5月 2006

Posted by Sean in 史话短说

≈ 2条评论

JSmith看看90前的美国Montana州,因煽动罪而入狱的40个男人和1个女人。煽动罪差不多就是我国的“反社会主义”、“反党”、“反政府”之类的罪名。按照我国的法律,言论加行动才可以入罪;至少理论上如此。但这41个倒霉蛋只是动了动唇舌,就进大牢了。(四十个男人的照片按此,鼠标点击照片可以查看他们具体的罪名。)

看看这个女人的“罪证”:“人们都起来造反,我也要抗起枪,先把总统给崩了”,“应该把瘸子、疯子、罪犯都宰了,好节省粮食”,……诸如此类的话。当时的Montana州政府跟这么个婆娘的疯话较真,也真够无聊的了。看看照片里她的表情,实在忍不住想哈哈大笑,虽然应该很同情她才对。

据我的猜测:Montana州的德裔移民很多;时值一战结束前后,美国和德国是敌对方,因此就殃及心怀不满的德裔移民。就像二战时在美的日裔移民都被送进集中营关押一样。

中世纪的时候,有一种理论认为,罪犯有“罪犯相”,坏人只要看看其脸就能辨别出来;当然你要有一定经验才辨别得准。后来美国的一个教授(忘记名字了)做了个实验,把一些罪犯和正派人士的照片登在报纸上,让读者投票,谁是罪犯。结果证明,“罪犯相”的理论完全没有依据。

不过这41个倒霉蛋的形容真是够溃不成军的。他们都是蓝领,当时社会的底层人士。也许是长期营养不良、生活艰苦、怨气满腹的缘故。

← Older posts

日新月异

2023年 1月
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
 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29
3031  
« 4月    

欢迎订阅

RSS Feed RSS - 文章

RSS Feed RSS - 评论

七嘴八舌

  • cloud发表在《被查税了》
  • cloud发表在《归去来》
  • Sean发表在《被查税了》
  • 徐发表在《被查税了》
  • 某洛发表在《世界“末日”》
  • 某洛发表在《电影:战马》
  • soap发表在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
  • soap发表在《被查税了》
  • Sean发表在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
  • Sean发表在《被查税了》
  • cloud发表在《世界“末日”》
  • cloud发表在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
  • cloud发表在《被查税了》
  • soap发表在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
  • Sean发表在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

最近涂鸦

  • 归去来
  • 被查税了
  • 世界“末日”
  • 在那遥远的地方
  • 近几个月来
  • 千里一线牵
  • 虚云法师
  • 周年纪念
  • 玄机
  • 毛毛出丑记
  • Mount Rainier
  • 屠龙记
  • 火流星
  • 病中小记
  • Kunal
  • 梦里飓风
  • 一天
  • 车祸
  • 洛杉矶
  • 台湾行

分门别类

全部档案

通过访问 WordPress.com 创建免费网站或博客.

隐私和 Cookie:此站点使用 Cookie。继续使用此网站,即表示您同意其使用 Cookie。
要了解包括如何管控 Cookie 在内的更多信息,请参阅此处: Cookie 政策
  • 关注 已关注
    • 熊的传人 山海杂记
    • 已有 WordPress.com 帐户?立即登录。
    • 熊的传人 山海杂记
    • 自定义
    • 关注 已关注
    • 注册
    • 登录
    • 举报此内容
    • 在阅读器中查看“站点”
    • 管理订阅
    • 收起此栏
 

正在加载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