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晚第一次听到,不得不说,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“在那遥远的地方”。本来就很喜欢这首歌,这一唱,那种“遥远”的感觉全出来了。当然,是他嗓子放开来之前,干净,空灵,好像当年看“白马啸西风”。几个颤音,真是心都跟着颤一下。后来唱成摇滚山歌,嗓子是不错,味道就没了。
中国好声音,被同事拉着听了一些。很喜欢李莫愁,不是她唱歌,而是喜欢她的风度。还有就是和吉克隽逸同台对歌、说唱的那个小胖子。其他就一般般,没感觉。
11 星期二 12月 2012
今晚第一次听到,不得不说,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“在那遥远的地方”。本来就很喜欢这首歌,这一唱,那种“遥远”的感觉全出来了。当然,是他嗓子放开来之前,干净,空灵,好像当年看“白马啸西风”。几个颤音,真是心都跟着颤一下。后来唱成摇滚山歌,嗓子是不错,味道就没了。
中国好声音,被同事拉着听了一些。很喜欢李莫愁,不是她唱歌,而是喜欢她的风度。还有就是和吉克隽逸同台对歌、说唱的那个小胖子。其他就一般般,没感觉。
11 星期六 8月 2012
14 星期六 1月 2012
昨天下午去看了斯皮尔博格的新片“War Horse”,很喜欢。应该说是“The Lord of the Rings”之后,我看过的最好的美国影片。
故事背景是一战。一个英国少年的心爱的马驹,因为农庄的经济困难,被卖给了军队。在战争中,这匹战马数度易主,辗转经过英国、德国、法国人之手,最后又回到加入军队的原主人手中,战争结束后,随主人一起回到恬静的农庄。斯皮尔博格还是他一向的反战,但是这次他没有表现战争的残酷或者荒谬,而是战争中人还是保持的一点善良。片子中的德国人也不全是反面角色。
农庄的镜头美不胜收。
一边看,一边听后面的两个老太太哭得稀里哗啦。
上班时间看电影,成了我和另外两个“不求上进”的同事的常事。
12 星期一 12月 2011
将近圣诞节,工作的节奏慢了下来,所以早早的溜回家,看了这部电影:Waiting For Forever。
首先要说,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摄影,那种在主流电影里很少用的摄影方式,放很多的特写镜头在小人物脸上,非常的生动。比如路上搭车的一对黑人老夫妻,非常的美。
其次,情节很简单,有点cheesy。中文里似乎没有很恰当的词,就是有点煽情,有点肉麻,有点陈词滥调。但是,并不惹人厌。男主人公自幼丧父丧母,神经有点失常。他心里一直放不下邻居家的女孩,那个女孩到Hollywood,成了大明星,他也一路卖艺到Hollywood。后来女孩的父亲得了绝症,女孩回到家乡,他也跟回到家乡,终于鼓起勇气去跟女孩见面,表达自己的心意,把女孩吓到了。
结尾就是,他给女孩写了一封信,信里说,“这是我最后写给你的一封情书。以前我给你写了很多情书,但它们都是滥情书,因为我一直在向你索求。这一封是好情书,因为我一无所求。你给我的记忆,已经足够了。”然后女孩就在他卖艺的场地找到了他。最后一个镜头不是很清楚,两个人拥抱了,似乎女孩把几块钱塞到了他手里。如果是这样,那我还是比较喜欢的。
女主角很漂亮,但真正出彩的是男主角,样子不算太帅,但是很单纯,很Intense,把这个超出常人范围的痴情男孩演绎得很可信。
令人讨厌的则是电影的海报:太不能体现电影的风格了。
21 星期五 10月 2011
拍摄动物的精彩照片早就有点审美疲劳了,尤其是订阅National Geographic,更是看什么都几乎没感觉了。可是今天一早看到Nick Brandt的作品,还是眼睛一亮,心里起一种浪漫的感觉。尤其是这幅狮子,沉静威严,气质真是不愧百兽之王。还有象群,有种看历史的沧桑和宏伟。至于那只大猩猩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就是很喜欢;想了想,大概是因为它看起来很自在悠闲吧。
12 星期三 10月 2011
National Geographic 2010年的读者摄影作品大赛,得奖的几幅作品也就罢了,但是这幅Editors’ Choice,我很喜欢。National Geographic的编辑们,眼光果然非同一般。
配字:Brian Sing, Mount Dandenong, Australia. On a solo bike trip from Argentina to Ecuador, Sing, 36, met two companions in southern Bolivia. One was Carl-David Granback, whom he photographed (using Granback’s camera) at this crossroads. After deliberation, the cyclists went left.
04 星期二 10月 2011
太喜欢这张图了。出处:gokulphotography。原作者文字说明:This was shot in a remote village in Ladakh, India.
30 星期五 9月 2011
很久没有打开这台电脑了。这台电脑里面有来美国10年的生活痕迹,是从它的前任那里继承来的。
以前花了不少力气搜集来的许许多多MP3,一眼就看到罗大佑的“恋曲2000”,又放起来听一回。94、95年的时候是那么喜欢这张专辑,现在却怎么也唤不起那种感觉了。罗大佑是很有才气,但他有他的热衷,所以出世的境界,他写不出来。而当年以为“恋曲2000”就是境界。如今,反倒是“闪亮的日子”那种淡淡的怀旧,比较听得出一点味道来。
至于校园民谣,像“同桌的你”,“睡在我上铺的兄弟”,按照王朔的话,那时自己就一糙汉,不提也罢。现在连一点点怀旧它们的愿望都没有。
还听了一些:
12 星期五 8月 2011
这个动画短片,是今年在Siggraph的Electronic Theater上看到的。在许多视觉上眩目、内容却沉闷的大公司的大制作之中,这个短片引来了全场哄堂大笑和热烈掌声。
好几年没在Siggraph上看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了。上次有这样的感觉,是这则Attack of the Note Sheep:
05 星期五 8月 2011
表姐的手机彩铃是一首佛曲。我常常挑个她很忙、不能接听的时候,拨个电话过去,就是为了可以安安静静的听一遍这曲子。
这次回国的时候终于记得问了她。就是这首心经梵唱。刚刚见过师父的那几天,一听这曲子,就会流眼泪。现在就又混浊了,但还是很喜欢听。